做设计千万不要让最重要的东西消失在受众的盲点中
【观点解析】2015/9/19 10:39:32阅读:
我们的眼睛其实有许多限制。眼睛的解析度不像电脑屏幕的解析度每个像素的大小都一样,而是视网膜正中央的解析度最高,离中央越远解析度越来越差。我们的眼睛也有着“盲点”,盲点是视神经从视网膜离开的地方,就像是视网膜上破了个洞一样。如果有东西映照在我们的盲点上,我们其实是完全看不到这个东西的。
要找到自己的盲点有个简单的方法:把你的右边眼睛闭起来,用左眼看着下图右边的十字。一开始先让自己离屏幕远一点,然后让你的脸慢慢的靠近屏幕。在某一个瞬间,你会觉得左边的圆点从画面上消失了,只剩下灰蒙蒙的背景。这表示你的圆点刚好落在你的盲点上,盲点上几乎没有可以反应的视神经,眼前的东西就这样消失了。
弥补盲点的缺失
可是我们怎么平常都一点也感觉不到盲点的存在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可以会自动的帮我们“想像”或“填满”我们的盲点所看不到的东西。“自动想像”听起来很神祕,让我们再来做个小实验来揭开盲点的神祕面纱:一样闭上右眼,让左眼看着下图右边的十字,慢慢的靠近屏幕。发现了吗?左边原本断掉的铅笔居然自己接起来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我们的眼睛会“跳视”,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球其实不是顺畅的浏览整个画面,而是跳跃式的移动我们的视觉动线,然后再由大脑将这些画面片段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画面。
无论是阅读书籍、或是在网络上阅读,眼球的移动都是由短暂的跳跃所组成的。但随着不同的目标物,眼球所停留的地方也不一定会平均的分布在整个画面上。我们在看网站的时候,可能是将眼睛停留在选单、标题、或显眼的地方。而面对人脸的时候,绝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的眼睛也只是看着对方的眼睛而已。
画龙点睛与视觉停留
既然人的脸这么大,但是我们的眼睛几乎只会盯着对方的眼睛。可以想像我们在使用其他物品的时候也不是一直看着整个物体的全貌。这跟我们希望使用者所看的目标大小的关系可能很小,而跟所能代表物体的特征,与使用者的目的关系比较大。
做设计的时候想想看,你的作品的“眼睛”在哪里?哪里又最能让受众的眼睛停留在你的作品上?古人说“画龙点睛”真是非常的有道理。千万不要让最重要的东西消失在受众的盲点中,他压根不会知道有这个东西,因为他的大脑自动的帮他抹除了。